质谱法检测25羟基维生素D临床应用 ——安阳黄塔骨科医院检验科撰稿 什么是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钙,磷浓度的平衡。 质谱法是测量25羟基维生素D的“金标法”, 用于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指标。 维生素D缺乏的营养状况调查。 维生素D是人体内重要的调节因子,除参与人体内钙磷代谢,其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及糖尿病等疾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性质稳定(半衰期两周),其水平能充分反应食物摄取和自身合成维生素D总量,在精准药物治疗与营养膳食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高精确测定25羟基维生素D浓度水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更是国际上公认的检测“金标准”。能很好满足同时检测25羟基D2与D3需求。 维生素D是第四种被鉴定的能有效治疗佝偻病的物质,被认为是第4种维生素,因此用字母 “D”表示,可以分为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2和胆钙化醇D3。医学上应用维生素D来治疗儿童佝偻病已有九十年的历史。有报道≥70岁近九成的女性存在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问题,即存在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的风险,多次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显示维生素D缺乏在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老年人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骨醇系统,使人更易患高血压和导致左心室肥大,所以应督促对这类人群从饮食或制剂中摄入充足维生素D。 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童年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的摄入能有效降低老年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维生素D补充剂经常与钙一起作为保健品被服用。 维生素D是人体必须的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也参与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对维生素D主要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膳食摄入和皮肤转化。蘑菇和鱼类是较为常见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维生素D2和D3是体内机制作用完全相同但来源不同。其中维生素D2是由植物中的麦角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化而来,故又名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3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是由暴露在阳光和紫外线的皮下前体分子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又名胆钙化醇。通过皮肤转化或饮食摄入维生素D均具有生物惰性,要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形式还需要经过二次羟基化。 25羟基D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占体内维生素D总量的95%,半衰期长(两周)。这种相当长的半衰期可准确指示一段时间内从紫外线照射和饮食摄入中获得维生素D水平。25羟基维生素D性质稳定,其体内不受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影响,更能充分反映体内食物摄入和自身合成维生素D总量和维生素D的转化能力,真实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状况。因此临床上认为通过检测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来评估人体维生素D水平更加可信。 维生素D相关疾病:传统观点中的维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钙磷浓度的平衡。当体内维生素D不足时(<20ng/ml),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互作用下降,会降低钙在肠内的吸收,使得人体仅能吸收大约10%-15%的钙和60%的磷,从而对骨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引起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常见病的发生。在对手足口病的患者子痫前期、白癜风、乙型肝炎、妊娠糖尿病、肺癌、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的检测,发现其含量较正常人均出现明显下降程度与疾病程度呈相关,因此通过检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可反映疾病的轻重程度。也有研究表明补充25羟基维生素D可增强疗效,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关注维生素D水平监测及补充。 限量标准:美国医学科学院推荐25羟基D血浓度大于20ng/ml有利于骨骼健康。也有文献将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血清25羟基D低于20ng/ml,维生素D不足21-29ng/ml,充足为30ng/ml以上,而大于150ng/ml可能会导致中毒。还有文献直接按体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将维生素D水平标准分五类,严重缺乏(<25nmol/L)、缺乏(<50nmol/L)、不足(52-72nmol/L)、充足(≥75nmol/L),正常值(上限为100nmol/L)及中毒(>374nmol/L)。 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对体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多种疾病上的诊断具有借鉴作用。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显示,在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及人群中普通存在维生素D缺乏问题。需要在日常饮食加大蘑菇和鱼摄入,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的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在包括抑制自身免疫疾病、调节免疫功能、维持对皮肤的抗恶性细胞增殖作用及抑制癌症进展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质谱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和25羟基维生素D3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尤其在疾病的前期诊断和预防上有重要意义。 安阳黄塔骨科医院检验科欢迎咨询检验 2020年8月14日
扫一扫